![]() 媒體看西湖 |
|
![]() 媒體看西湖 |
|
成功!西湖龍井、徑山茶宴入選“人類非遺” |
發布日期:2022-11-30 |
北京時間11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七屆常會在摩洛哥拉巴特舉行,會上再傳喜訊:由我國單獨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一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該項目由浙江省牽頭申報,至此,我國共有4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浙江擁有11個人類非遺項目,人類非遺項目數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中國茶歷史源遠流長,我國成熟發達的傳統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本次入選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堪稱我國人類非遺申報項目中的“體量之最”,共涉及15個省(區、市)的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涵蓋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再加工茶等傳統制茶技藝和徑山茶宴、趕茶場等相關習俗。 其中,浙江有6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分別為:綠茶制作技藝(西湖龍井)、綠茶制作技藝(婺州舉巖)、綠茶制作技藝(紫筍茶制作技藝)、綠茶制作技藝(安吉白茶制作技藝),以及廟會(趕茶場)、徑山茶宴兩項民俗活動。 回望申遺之路,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確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作為我國新一輪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按照規定,每個國家每2年只能單獨申報1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候選項目。文化和旅游部確定浙江省作為牽頭申報省份,聯系相關14省,負責申報文本、圖片、視頻和社區知情同意書等材料的制作。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成立工作專班,由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骨干力量集中攻堅。 期間,中國茶葉博物館聯合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及中國茶葉學會、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成立保護工作組,形成工作合力。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導下,文本撰寫4萬字,修改32次;梳理各省提交的社區知情同意書216份,經6輪修改,定稿83份;精準翻譯2萬多字的申報文本、3萬多字的知情同意書、1萬多字的輔助材料及視頻解說詞和圖片說明,高質量完成申報工作。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遺對拓展人民群眾對茶文化、茶葉相關知識的認知,深化對中華文明發源發展的認識、凝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認同、堅定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 |